Related Posts
葉稚珊:很想鄧教員-找九宮格教室-文史–中國作家網
- admin
- 03/04/2025
- 1 min read
1950年回國途中,同船9位同窗到俞惟樂怙恃家做客,前左起:俞惟麟(俞惟樂小弟)、俞惟忠(俞惟樂年夜弟)、潘守魯、侯祥麟、朱昂、黃星圻、俞惟榮(俞惟樂哥哥)、俞仲葵(俞惟樂父親);后左起:黃夫人郭開蘭、鄧婉嫭、佘夫人(佘守憲太太)、程太太、方梅來(俞惟樂母親)、俞惟樂 中學時期的葉稚珊 鄧教員給作者葉稚珊的信 前不久葉嘉瑩師長教師往世,使我再次想起鄧教員。她們的確太像了! “一看名字就感到是你!” 鄧教員,鄧婉嫭,是我高中的語文教員。我的高中是個女校,我從初中的男女混校初到女校,興奮莫名,以前無法發揮的各類貪玩小手法有了用武之地。我和鄧教員的初度來往是第一節語文課:我坐在第一排,把本身的桌子挪到了和教員的講臺并排,教員面臨全班同窗時就最基礎看不到我。我在課桌上擺了一排各式貝殼,在教員眼皮底下把玩。自得,舒服,女校,女教員,我的無處安置的芳華的快活!沒想到第一堂課第一個被點名的是我,忘了什么題目,只記得后來鄧教員對我說:我一看名字就感到是你! 崇慈女中始建于1870年,1926年黌舍由國人接手。1952年根據北京市女校排名更名為北京女十一中。我沒有往當真查找黌舍的變遷史,只了解上世紀60年月后期撤消了女校,成為男女混雜黌舍。曾更名“國民中學”,最后成為165中。 鄧教員那時四十歲擺佈,肅靜嚴厲敦樸文靜,身形豐盈,皮膚雪白細膩,金絲眼鏡,炎天是素凈合體的旗袍,別著濃艷的領花。看而可知出生于詩禮簪纓殷實人家。柔聲細語,性情好到沒有性格。語文課成了班里最渙散的課,我們這幫欺善怕惡老練的女孩子,有時對書本課文不感愛好,撒嬌耍賴請求“講故事”,鄧教員慈祥地看著我們這些已近成年早該懂事的“女孩”,開講三國、水滸。她沒有講過“紅樓夢”,能夠是怕我們跌出來出不來。 平穩祥和前半生 前不久葉嘉瑩師長教師往世,使我再次想起鄧教員。她們的確太像了! 起首像確當然是外形,儀態和長年不變的發型,只是鄧教員個子略高一些。然后是那別具一格的京腔京韻,二三十年前我曾與葉師長教師經由過程德律風,聽過她的講座,看過記載片,那聲響每次城市使我想起鄧教員。我在北京長年夜,因住在機關宿舍,有良多南北各地調任北京的干部,周遭的狀況又絕對封鎖,幼兒園,小學,初中同班的年夜都是同院的孩子,不年夜接觸獲得世面上的孩子,也不年夜習氣老北京的胡同腔。葉師長教師和鄧教員的京味通俗話別有一番神韻,吐字清楚,天然地帶有一種頓挫抑揚的書院腔和私塾印記。臺灣一些葉師長教師的學者伴侶戲稱葉師長教師講話是“京電影”,那是他們沒聽過真正隧道京電影的戲謔圓滑。葉師長教師的京腔,應當是平易近國時代京津一帶年夜戶人家有幼學功底并能進進書院的男子的口音,他們年夜多是祖上家道殷實思惟開通,鄧教員是如許,和葉師長教師同為顧隨女門生的楊敏如師長教師,即楊憲益師長教師的妹妹也是一樣的口音。隨和,文雅,親熱。再看她們的教導和學術佈景,葉師長教師師從大師顧隨,其后經過的事況大師都熟習。 鄧婉嫭教員,父親鄧镕,年青時留學japan(日本),是著名的年夜lawyer 和學問家。平易近國初年曾任眾議院議員、參議院議員,現在收集上細查還能看到他舊年詩作。鄧教員1946年結業于北京年夜學文學院西語系,1947年留學美國,獲密歇根州立年夜學英國文學與教導學副博士學位,后因戰鬥的迸發,正攻讀博士學位的鄧教員中止學業回國。和她同船回國的是俞惟樂、侯祥麟等八九位后來有名的迷信家,都是分歧學科範疇的帶頭人,似乎只要鄧教員一位理科生。在出書于2013年的《1950年月回國留美迷信家訪談錄》中,看到了可貴的鄧教員年青的身影。回國后,鄧教員曾長久地在文明部對外聯絡委員會任務,之后沒有選擇高校和更高等的研討機構,安平穩穩在我們這所通俗中學教了幾十年語文,直到退休。 鄧教員比葉嘉瑩師長教師年長兩歲,和葉嘉瑩師長教師流浪轉徙的前半生分歧,鄧教員的前半生平穩、祥和。鄧教員的丈夫俞琳師長教師,同是北年夜結業,曾任文明部藝術局副局長和中國戲曲學院院長,是有名的戲劇評論和戲曲實際研討專家。不諳家務的大師閨秀鄧教員一向遭到俞琳教員的照料疼惜甚至可說是敬佩。俞琳教員儒雅俊朗干練,那時在我眼里是高顏值版的余永澤,鄧教員也一向稱他“俞師長教師”。他熟習鄧教員愛好的每一位先生,不單能在家里替鄧教員招待,一路閑聊,心愛的鄧教員有時會為曾經結業愛好文學與瀏覽的教學先生送書送禮品,“引導干部”俞琳師長教師,騎著哐看成響的舊自行車當“送達員”,只說一句“鄧教員讓送的”,你捧著書呆頭呆腦,他便淺笑著招招手,人和車都成了背影。鄧教員有糖尿病,俞琳教員只需在家會準時準點把藥和一杯溫水遞到鄧教員手里。鄧教員家在北池子高峻的老式舊宅,合座硬木家具,老式的書架被善本典籍和今世文學、戲劇類冊本雜志填得滿滿的,有些混亂。衡宇高峻,冬天要生幾個粗年夜的煤球爐子,保持運轉是膂力活兒。俞琳教員放工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掏爐灰,捅火加煤。鄧教員疼愛地看著,微蹙眉頭不知如何相助。這種場景我常看到,也感到平凡,雍容富態的鄧教員自幼一路平順,似乎生成就應舞蹈場地當有人疼愛,受人照顧。 1966年,黌舍復課了,差半步踏進年夜黌舍門的我們好像溫室中的盆花被拋進了田野,看著日常平凡嚴謹肅靜嚴厲慈祥的校長和教員,站在操場的高臺上,站在四方廳的廊檐下,垂頭哈腰,接收漫罵欺侮毒打,我嚇壞了。幾位既非紅五類也臨時不是“黑五類”的同窗結伴外出串聯。回京后第一次回到黌舍,那時校門向南開在馬年夜人胡同,兩扇朱漆年夜門,正對面是宏大的影壁,舊時王府的余威尚在。卻見右手邊轉達室鄧教員危坐著,見到我舒了一口長氣:“唉,可回來了,我等了你好幾天了……”鄧教員對我們這些年紀到了但童心未泯的女孩子,是有多么的不安心。我忍住眼淚,偽裝輕松地講述一路見聞,不敢問鄧教員是怎么過的。…
【中華讀書找九宮格分享報】山東籌謀設曲阜為“文明特區”
- admin
- 03/25/2025
- 1 min read
本報訊(記者 吳昂)第一個想到把“文明特區”這個概念與曲阜聯在一路的是山東年夜學儒學高級研討院的曾振宇傳授。作為山東省的政協委員,他在2011年的山東省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提出了“關于設立曲阜‘文明特區’的建議”,意在將曲阜打形成中國文明和精力的圣地。在山東各界的推動下,這一設想日漸走向現實,最新的論證會已定7月4日在濟南舉行。這次會議是由山東年夜學儒學高級研討院牽會議室出租頭組織的。曾振宇將在會上作“文明特區,特在何處”的主題報告(該文詳見本報本日第5版),詳細介紹曲阜與“中國文明特區”提案與社會影響。 據曾振宇介紹,在往年山東省政協會上,曲阜建設文明特區的提案一出,便惹起政協委員們的高度重視。會議專門設定了曾振宇在小組討論會上,代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向參加討論會的山東省領導作了八分鐘的發言。政協會后,山東省文明廳對曾振宇的提案作了回復,表現將盡快啟動調研與論證任務。 在本年的山東省政協十屆五次會議聚會場地上,九三學社山東省委員會在曾振宇提案的基礎上,以九三學社山東省委的名義,再一次提交了“建議設立曲阜‘文明特區’”內容的提案。與之相呼應,曾振宇也在山東省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提交了《山東省中南部發展要打“文明牌”》的提案,其焦點內容亦是“建設曲阜‘文明特區’”。本年6月份,山東省委宣傳部、濟寧市、曲阜市,曾在濟南召開了一次有關“曲阜‘文明特區’”的討論會。7月4日舉辦的“曲阜與‘中國文明特區’建設”研討會,其論證意見將構成一份會議紀要,提交山東省有關部門。 曾振宇表現,文明是平易私密空間近族凝集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原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中國應該有本身的文明與精力的圣地,而這一點需求我們特別打造。三千年中華文明的主體是儒家文明,因此以儒家文明為焦點的“文明特區”的建設是“弘揚中華文明,建設中華平易近族共有精力家園”的需求,也是“加強對外文明交通,接收各國優秀文明結果,增強中華文明國際影響力”的時代訴求。建設文明特區蘊涵著豐富的文明內容和深入的時代意義。至于為什么選擇曲阜,他認為來由有四: 一、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儒家發源地; 二、曲阜是黃帝故鄉; 三、曲阜是周公分封地,“周文”之地點; 四、在齊魯文明版圖上,歷史地構成了以曲阜為中間、方圓百公里的儒家文明圈。 附錄 曲阜“文明特區”,“特”在何處? 作者:曾振宇 (作者為山東年夜學儒學高級研討院傳授) 來源:中華讀書報2012年07月04日 …
施蟄存與陳慧華–找九宮格私密空間文史–中國作家網
- admin
- 03/03/2025
- 1 min read
施蟄存(1905-2003) 本年是中國古代作家、文學翻譯家、古典文學學者、華東師范年夜學傳授施蟄存生日一百二十周年。施蟄存看待女性一貫寬容、親和且佈滿尊敬,他與女作家陳小翠、趙清閣、丁玲等人的文學來往佈滿了情面味;他研討唐代詩歌,特殊追蹤關心唐代女性詩人如薛濤、魚玄機、武則天、上官婉兒、盛小叢、徐月英的詩作;他在暮年與女性學者孫康宜、林玫儀等人的學術往來也表現了同等坦誠的姿勢。他點校有《名媛詩選翠樓集》,創作的小說中《周夫人》《李師師》《阿襤公主》《傍晚的舞女》《蝴蝶夫人》《特呂姑娘》《阿秀》《春陽》《娟子》以女性為配角。他翻譯的《婦心三部曲》《美國三女流詩抄》《寶玲蜜斯憶語》《女體禮贊》,都是以女性為配角的文藝作品。可以說,在施蟄存近百年的人生之旅中,他一直堅持了對女性的追蹤關心、懂得與尊敬。就是如許一位多情的海派作家,在繁榮的十里洋場,看待戀愛和婚姻,倒是虔誠不渝的。 施蟄存與他的結發老婆陳慧華夫妻情深,相守與共,是古代文壇一段少為人說起的情侶美談。陳慧華誕生于1904年4月28日(沈建中:《施蟄存師長教師紀年事錄》,上海古籍出書社,2013年,第3頁),是施蟄存的年夜妹施絳年的同窗,年長施蟄存一歲。她面龐清秀,心腸仁慈,勤奮持家,是施蟄存的賢渾家與主心骨。有她在,施蟄存可以撒手在文壇一搏,也可以遠走海角。她不善於文墨,卻與施蟄存琴瑟相和,榮辱與共。她不這樣廣平之于魯迅、林徽因之于徐志摩、王映霞之于郁達夫等那般繾綣悱惻,影響長遠,甚至讀者在施蟄存的小說、散文和日誌手札等作品中,也很難完全勾畫陳慧華的身影。 施蟄存與陳慧華成婚六十年事念合影,1988年12月2日。 施、陳年夜婚與松江鱸魚 1928年11月,施蟄存與陳慧華在松江成婚。(沈建中《施蟄存師長教師紀年事錄》稱據施蟄存供給的書面資料說,施蟄存與陳慧huawei1928年11月成婚;據施蟄存《滇云浦雨話從文》回想,他們是1929年10月成婚。施蟄存的第三個兒子施達在《憶父親施蟄存師長教師》一文中說,他的年老施蓮生于1930年,年老下面還有一個長一歲的姐姐,早夭。這般可以猜測施蟄存與陳慧華應是1928年11月成婚。)馮雪峰、姚蓬子、丁玲、胡也頻、沈從文、徐霞村、劉吶鷗、戴看舒等很多文藝界伴侶都從上海來松江餐與加入婚禮。 施蟄存回想:“10月是松江名產四腮鱸魚上市的時辰。我為了接待上海伴侶,特意先期告訴辦喜筵的菜館為這一桌上海主人加一個四腮鱸魚暖鍋。這一酒菜,他們都吃得妙語橫生,誦蘇東坡《赤壁賦》‘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的名句,看到了直不雅教材,添了不少酒興。飲至9時,才分乘黃包車到火車站,搭10點鐘的杭滬夜車回到上海。”(施蟄存:《滇云浦雨話從文》,《新文學史料》1988年第四期) 他在另一篇小品中提到:“己巳冬,余成婚,友人沈從文、胡也頻、丁玲、戴看舒、姚蓬子、劉燦波,均來松不雅禮。余于婚筵外別設鱸羹款之,俱甚稱賞。燦波發展japan(日本),習于擊鮮,謂彼邦魚亦無有這般瑩白細凈者。”(施蟄存:《云間語小錄》,文匯出書社,2000年,78頁) 1968年9月,沈從文自願寫過一篇《關于施蟄存事》的交接文章,在特定汗青時代,沈從文要與“左派”文人施蟄存拋清關系,也是道理之中可以諒解的。沈從文說:“施成婚時邀了些作家往松江吃鱸魚,往的除幾人外,還有不熟悉的二三人,共湊成一桌。大師餐與加入,重要愛好是吃吃松江鱸魚。火車路近,是以同往。此后即少會晤。”(沈從文:《沈從文選集 2 補遺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20年,143頁) 施蟄存與陳慧華這場婚禮,由於鱸魚的加持,在那時這群意氣風發的文學青年腦海里留下了深入印記。飲食男女,可謂大雅。 陳慧華的出生 筆者訊問施蟄存之長孫施守珪得知,陳慧華本籍應是江蘇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她與施蟄存成婚時,全家常住松江。這從施蟄存的《同仇日誌》《西行日誌》中可梳理出一條比擬清楚的線索。 1937年,japan(日本)帝國主義侵華,這年8月,包含松江在內的年夜片區域被日軍轟炸。施蟄存的怙恃和妹妹們住在上海愛麥虞限路(即今上海紹興路),施蟄存則與老婆陳慧華帶著孩子住在松江老宅中。同在松江的還有住在普照寺四周的岳父。1937年8月20日,施蟄存日誌云:“十一時,岳家有德律風來,囑內人速治行裝,因已想法弄到汽油船一艘,擬合兩家鉅細共往洙涇鎮鄉下姑丈家暫住,庶免再受要挾。”(《施蟄存選集》第五卷,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11年,1625頁)洙涇即為現今上海市金山區朱涇鎮,在金山撤縣建區前很長一段時光,朱涇鎮一向都是金山的政治、經濟、文明中間。不久,陳慧華帶著婆婆和季子暫住朱涇出亡。…